近日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IPO發行是否應該常態化?IPO發行如何保障質量?IPO發行常態化是否影響股指?其實里面的核心是如何防范IPO企業造假上市。筆者有一個建議,一箭雙雕,既解決IPO企業造假和堰塞湖問題,又避免新三板市場淪為停尸房(當前新三板的三類股東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新三板市場的發展),那就是讓時間來做發審會。
如何讓時間來做發審會呢?就是要求所有擬上市公司必須在新三板掛牌滿三年,且是連續兩年進入創新層的做市企業,符合IPO條件才可以申報上市。申報上市的企業要經歷財務抽查,一旦抽中被發現造假,按照造假利潤五倍給予企業和中介機構罰款,企業實控人和高管、中介機構項目簽字負責人將全部追究刑事責任。經歷過財務抽查的企業直接給發行批文,取消發審會。企業如果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社會公眾股不少于25%,可以不公開發行即可上市。這樣一來,既保證了上市公司質量,又解決了新三板市場發展面臨的困境。有人會問,這樣一來,新三板不就變成了預備場了,筆者認為不會的,一方面:新三板有些企業(比如虧損的互聯網公司、醫藥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或者暫時不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將會留在新三板市場綻放;另一方面:準備轉板的新三板企業將至少在新三板的基礎層和創新層兩個層級之間相互轉換,且呆滿三年;此外,A股應借鑒新三板分層管理辦法的思路,明確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上市公司應退到新三板的創新層,退市條件不再是連續四年虧損,而是只要不符合上市財務指標的6折即退到創新層。新三板在保持相對獨立的情況下,為A股輸送優質上市公司。未來這些上市公司再把子公司輸送新三板來掛牌,反過來解決了新三板市場的生源問題。
時間是最好的發審會,造假是需要成本的,沒有企業能在公開市場堅持三年造假不被市場發現。時間是最好的發審會,排隊是需要成本的(據統計,昨天上發審會的6家企業平均排隊時間為645天),也是不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排隊期間不能定增和重組),讓企業從煎熬的排隊中解放出來,到新三板市場去接受市場檢驗,是騾子是馬拿出來溜溜。時間是最好的發審會,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新三板市場是一個機構投資者市場,經過機構投資者檢驗三年以上的企業,再轉到A股市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如果監管部門能采納這個建議,IPO堰塞湖問題將立即得到解決,注冊制將水到渠成,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也將建立起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將徹底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