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6月11日訊,去年,“三類股東”問題浮出水面后,成了新三板申請IPO企業頭頂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企業和投資者坐立難安。在這一年內,“三類股東”遲遲得不到高層的明確答復,以海容冷鏈為代表的攜“三類股東”的IPO企業被“冷處理”,暫時擱置。對企業方來說,面對這只跳出來的“攔路虎”失去了方寸,主動撤回上會材料還是聽之任之;對投資機構來說,漫長的等待加上清理三類股東的聲音已經形成了相當不利的局面。總之來說,在這場持久戰中,大家都耗不起了,目前要做的只有等待,等待監管層明確的答復,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2017年6月10日周六20:00點,“新三板+”特邀主持人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谷楓,特邀嘉賓中科沃土董事長朱為繹和董秘一家人創始人崔彥軍就此話題在《“新三板+”沙龍|“三類股東”是否到了最危急時刻?》中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朱為繹認為三類股東對新三板市場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不應該成為IPO的障礙。此前他發表的《關于“擬IPO企業清理”三類股東“傳聞”的理解》文章中提到:如果三類股東傳聞屬實,對當前尚處建設中的新三板將是災難性的打擊,因為沒有優質企業會來新三板掛牌,他們會直接IPO。
“三類股東”不是洪水猛獸,為三板市場做出重要貢獻
從歷史沿革來看,三類股東的問題過去也有,不過從去年才開始被廣泛討論。朱為繹談到,在前兩年新三板發展迅猛的時候,股轉系統下發了很多文件來鼓勵三類股東投資新三板市場,甚至允許三類股東投資未掛牌的企業,從股轉方面來講,針對三類股東開了很多綠燈。
“應該站在新三板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三類股東的問題,三類股東為新三板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不應該成為新三板企業IPO發行的障礙。”朱為繹認為三類股東和新三板是共生共榮的。
三類股東并不是洪水猛獸,原來有限合伙企業投不了擬IPO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才被確定是法人,合伙企業一直是以不是法人的身份存在,在此情況下,也無法投資擬IPO企業,直到2009年12月21日,修改后的《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有限合伙企業證券賬戶開設正式開閘。朱為繹說:“所以我認為現在解決三類股東的問題和當時解決有限合伙企業的問題是一回事,有限合伙企業從不是法人變為法人,而三類股東也不能用法人的概念去限制它,它也是一個主體,是對新三板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機構投資者。”
海容冷鏈“冷處理”,影響股權穩定無道理
IPO已經排隊兩年的海容冷鏈因為“三類股東”的問題擱置許久,近乎于一種“冷處理”的做法。
朱為繹表示,中科沃土作為三類股東投資者已經按照券商和企業的要求提交了三類股東的核查資料,包括三類股東背后持有人的同意答復,管理人的承諾函,確保不會影響股權的穩定性,同時持有人也同意,如果企業IPO排隊成功的話,是愿意延期的。“我們的反饋中提到,我們所有的三類股東、管理人、三類股東背后持有人和海容冷鏈的高管之間是沒有任何關聯關系的。”
朱為繹說:“有限合伙企業是有5年期限的,我們所發的契約型產品也是5年期限的,也是可以延期的,監管部門以產品期限比較短,而影響擬IPO企業股權的穩定性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從上市公司來看,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的產品中,大部分是契約型產品,而現在如果三類股東問題解決不了,對新三板來說,日后公募基金入市就更遙遙無期了。
“三類股東”不明確,市場短期難有前途
三類股東從去年爆出來到現在一直沒有個明確的說法,而這樣的“冷處理”對市場到底造成了怎樣的沖擊呢?
朱為繹認為對投資機構的影響是非常大,他從兩方面詳細闡述了原因:
一方面,從排隊企業來看,中科招商所投項目中,大概有10家新三板企業在排隊IPO,但像海容冷鏈這般,在長時間內都沒有什么動靜,對公司的基金收益、管理人和所承擔的LP的壓力等多方面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反過來講,這些公司如果能夠快速成功過會的話,對我們及其我們的投資者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方面,從現有的投資來講,我們一直在發新三板的基金,而且一直是五年期的基金,做的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最近受到了影響,特別是我們看好的一些股票,公司因為我們是三類股東,不讓我們進入,希望找到有限合伙企業來合作,但是對中科沃土這樣的公募基金來講,也發不了這種有限合伙型的基金,只能發資管產品和基金專戶,所以對中科沃土來講,就沒辦法發新的產品來參與優質的擬IPO企業的定增,而照此情況來看,三類股東問題不明確,這個市場在短期之內很難有前途。
原有轉板套利投資邏輯崩潰,面臨社會成本增加
在三板市場最火的投資策略就是集郵,可是IPO路上危機四伏,充斥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三類股東“問題的浮現,原有的投資邏輯開始走向崩潰的境地。
“新三板現在最大的投資邏輯就是轉板套利,如果現在三類股東的問題解決不了,跨市場套利就很難實現。從悲觀的角度來看,如果像海容冷鏈這樣的企業堅持不下去了,長時間被冷淡處理,在排隊期間又不能融資,不能重組,有可能會主動撤材料,當企業回到三板市場來解決三類股東問題時,會對市場造成嚴重的拋壓,對排隊企業或者有三類股東的三板企業都有非常大的不好影響。“
清理三類股東有非常大的成本。現在有些三類股東在集郵準備IPO的企業,然后拿到1000股或者2000股后去跟企業去談判,企業方回購,而照此情況來看,投機的氛圍會越來越重,本來大家應該是正確的去投一個項目,然后IPO退出,通過成長性去賺錢,但是現在的這個邏輯不存在了。
”假如我們投了一家成長性非常好的企業,但是到了上會前,要求清理,對投資機構來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大家就不再愿意去投這樣的中小企業了,反而回過頭去做PE或者VC,實際上增加了整個社會的成本。“朱為繹說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三類股東問題解決不了,那其他的投資機構也不敢投資新三板企業,因為掛牌企業不管是協議轉讓還是做市轉讓,股東性質是掛牌企業本身無法控制住的(而未掛牌企業還是很容易控制股東性質和人數的)。這樣優質的企業要不主動摘牌離開這個市場,要不就不愿意來新三板掛牌了,新三板市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三類股東“不解決,三板沒有存在的邏輯
顯然,“三類股東“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是危言聳聽,到了監管層向市場交代的節點,而在這個現狀下,未來”三類股東“會以什么樣的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朱為繹看來,三類股東在三板市場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三類股東不應該成為IPO發行的障礙,有限合伙企業的合法化經歷了一個過程,三類股東的合法化也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在我看來,我們現在真正缺少的是直接持股的新案例,其實當年北京銀行在IPO的時候,是有三類股東的,所以在我看來,三類股東不是很特別的問題;如果因為三類股東的問題影響整個三板市場的投資邏輯的崩潰,導致三板的三類股東陷入無人問津的地步,如果大家都怕沾上三類股東,那誰還敢來掛牌,整個三板的存在邏輯就不在了。”在朱為繹看來,對于能否工商注冊、影響股權穩定等這些因素都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監管部門想不想把這個市場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