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大猛男gary2023,我的漂亮女房东韩剧完整版,欧美人体艺术视频,人妻少妇被粗大爽9797pw

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教育 > 普法打非 > 正文
民政部:加強社會組織監管 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
時間:2018-04-25 作者:admin 字號:

2018年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法律政策宣傳座談會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舉行。會上,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證監會相關人員進行發言,重點介紹了當前非法集資形勢特點、相關法律政策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巡視員李波發言全文如下:

 

民政部作為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和慈善工作主管部門,始終把對社會組織和慈善領域的監管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部通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建立綜合監管體系、豐富監管手段等方式,從人財物以及活動開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對社會組織特別是慈善組織的監管力度,推動我國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社會組織基本情況

 

在我國,社會組織主要是指在縣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基金會和社會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這三類組織。截至2017年底,全國社會組織數量已經達到75萬多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的全國性社會組織2300多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144個。與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機關法人相比,作為法人的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非行政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等特征,最顯著的特征是非營利性、非行政性、自治性,即這類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和宗旨,資源提供者向該組織投入資源不取得經濟回報,資源提供者不享有該組織的所有權;社會組織不是用行政性權力和手段來開展活動;社會組織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各自獨立負責、依法自主開展活動。

 

二、社會組織非法集資特點和風險隱患

 

近年來,隨著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基金會為代表的慈善組織數量快速增長,所掌握的慈善財產規模不斷增加,如何監督這些慈善組織管好慈善財產,防止慈善財產被侵占、濫用,甚至用于危害社會發展的領域,是監管的風險所在。此外,隨著社會公眾對慈善事業關注度和參與度的不斷提升,一些以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為名開展的實際以營利為目的的募捐活動,甚至假借慈善名義從事非法集資、傳銷等違法犯罪行為日益增多。某些組織和個人打著慈善的旗號,披著慈善組織的外衣干著牟利的勾當,極大損害了慈善組織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嚴重阻礙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給社會公眾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傷害。這些組織和個人有的是以未經登記的非法社會組織的名義直接開展非法集資及傳銷活動,有的是利用一些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急于籌集善款,做大做強業務的心理以及對非法集資行為的不了解,通過在這些組織下設立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專項基金等方式合作開展活動,由于有這些合法社會組織的背書,對于社會公眾有著很強的欺騙性。2017年公安部門查處的“善心匯”,廣東省公安廳偵破的“人人公益”網絡傳銷案等,就是典型的披著公益慈善外衣的非法傳銷組織。

 

三、有關監管政策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致力于加強和改進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的監管制度,有關政策要求集中體現在中辦、國辦《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辦法(試行)》、《關于社會智庫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以及《慈善法》中。《慈善法》規定:“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慈善工作”,將各級人民政府賦予民政部門的這一職能上升為法定職能。《慈善法》對于非法集資行為有著明確的處罰條款,如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有關組織和個人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的,民政部門可以采取警告、責令停止活動等處罰手段。第一百零七條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一)從監管內容來看,一是管住重點人。加強對社會組織發起人、擬任負責人的資格審查。將社會組織發起人的資格、人數、行為、責任等事項納入有關行政法規予以規范。二是管住財產。民政、財政、稅務、審計、金融管理等多個部門近年來不斷推動社會組織建立健全內控管理機制,要求社會組織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和票據管理使用制度,推行社會組織財務信息公開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督促社會組織依法進行稅務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非營利性的監督,嚴格核查非營利組織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條件,落實非營利性收入免稅申報和經營性收入依法納稅制度,對違法違規開展營利性經營活動的,依法取消稅收優惠資格。加大對社會組織財務收支情況的審計力度,加強對社會組織賬戶的監管、對資金往來特別是大額現金支付的監測,防范和打擊洗錢和恐怖融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將社會組織納入反洗錢監管體系。 三是管住活動。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依法對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業務活動、對外交往進行管理。對嚴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社會組織,依法吊銷其登記證書;對弄虛作假騙取登記的社會組織,依法撤銷登記;對未經許可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開展活動的非法社會組織,依法予以取締。

 

(二)從監管責任來看,一是實行雙重管理的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對所主管社會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建設、財務和人事管理、研討活動、對外交往、接收境外捐贈資助、按章程開展活動等事項負有管理責任。二是脫鉤后的行業協會商會的監管,按照《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辦法(試行)》要求,有關部門重點從治理機制、資產財務、服務及業務、納稅和收費、守法與信用、黨建與執紀等六個方面加強監管。直接登記的四類社會組織,參照《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辦法(試行)》進行。三是登記管理機關通過檢查、評估等手段依法監督社會組織負責人、資金、活動、信息公開、章程履行等情況,建立社會組織“活動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將社會組織的實際表現情況與社會組織享受稅收優惠、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等掛鉤。四是外交、公安、物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對社會組織涉及本領域的事項事務履行監管職責,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并及時向民政部門通報。

 

(三)從監管機制來看,一是建立由民政部門牽頭,財政、稅務、審計、金融、公安等部門參加的資金監管機制,共享執法信息,加強風險評估、預警。二是建立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的聯合執法制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取締未經登記的各類非法社會組織。三是制定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規范公開內容、機制和方式,提高透明度;探索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第三方評估機制,確保評估信息公開、程序公平、結果公正;建立對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為以及非法社會組織投訴舉報受理和獎勵機制,依法向社會公告行政處罰和取締情況。四是鼓勵和支持新聞媒體、社會公眾對社會組織進行監督。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去年以來,我部配合公安部嚴厲打擊了利用公益慈善名義進行非法傳銷的“善心匯”,今年年初又通過召開視頻會的方式要求全國登記管理機關對涉嫌非法集資的社會組織進行全面篩查與叫停。今年春節前后,我部陸續公布了三批250多個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并與公安部聯合部署了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下一步,我部將繼續多措并舉,加大對社會組織和慈善領域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

 

一是積極推動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盡快修訂出臺,細化法律責任,豐富查處手段,為打擊整治社會組織違法行為提供更堅實的法治保障。二是加快開發全國社會組織執法監察系統,推進各級民政部門信息共享,并為部門間綜合監管和聯合懲戒提供支撐。三是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及時捕捉、分析研判社會組織重大活動信息和非法集資信息,通過早發現、早排查、早處理,及時消除隱患。四是嚴厲查處為非法集資提供便利和支持的社會組織,并將行政處罰結果與年檢、等級評估、信用評價、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事項掛鉤,嚴格追究違法責任。五是繼續鼓勵社會公眾舉報社會組織的非法行為,及時公開曝光有關社會組織名單,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