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規模的大小,對城市競爭力有很大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城市之間的地區生產總值(GDP)比較,是以全域范圍內的GDP總量進行比較,這個衡量標準放到人口規模比較方面,則是以全域范圍內來計算人口的數量。
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經濟增速升為6.8%,略高于前個季度6.7%的速度。2017年前兩個季度經濟增速為6.9%,出現了經濟增速略有加快的跡象。
樂觀者認為,經濟可能會回到7%或者8%以上。北大教授林毅夫一直持未來20年經濟增速仍可保持8%的觀點,但是蔡昉等學者有不同看法。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認為,新的經濟周期將在2018年下半年開啟,但這個周期不是經濟V型翻轉,而是中國經濟在從“L”型縱向往橫向轉折。這更多是以提質增效、美化環境、增進民眾福祉為重點的新周期,不同于以往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債務追求高增長的周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目前經濟觸底是指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平臺轉向新的中速增長平臺,不會出現幅度比較大的反彈,更不可能恢復到過去高增長的軌道。
進入新周期還是新平臺?
蔡昉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已經止降一段時間。有觀點認為,經濟增速已經見底,即會形成V形反彈,或者在一個新的平臺上穩定一段時間。但是,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趨勢,決定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長期來看是趨緩的。這中間增速或許會停下來進入幾個平臺,但都不是終點站。
中國過去賴以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這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成本提高、人力資本不足、資本回報率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減速等。
“這不是說我們現在做得不如過去好,而是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濟減速也是必然的。”蔡昉說。
改革開放以來,多個經濟周期都有谷底和谷峰。但是,2010年以來經濟整體增速一直在放慢。2010年到2016年經濟增速分別為10.6%、9.5%、7.9%、7.8%、7.3%、6.9%、6.7%。不過,2017年一、二季度經濟增速均為6.9%,高于2016年四季度的6.8%,以及2016年前三季度的6.7%,出現略有反彈的情況。
很多專家由此認定,經濟要進入新的周期。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認為,中國經濟運行的軌跡在趨向平穩,2017年三季度經濟增速不會低于6.8%。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在從“L”型的縱向(“I”)向橫向轉折(“-”).
目前,從采購經理人指數到工業品出廠價格,從發電量到貨運量,以及信貸的投放量,都看到了向上向穩向好的變化趨勢,這就意味著市場的景氣度在逐步提升。
同時,新經濟能量在放大,各種新的業態、新的模式都在高速成長,形成了下行周期中減緩和對沖舊因素的格局。
“可以預期,隨著中國自身消費的升級再升級,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再轉變,隨著企業自身變革的不斷推進,新一輪的發展周期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邱曉華說。
在當日的論壇上,國務院發展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經濟新周期的含義需要認真界定,如果有人以為中國經濟又要重返一種高增長的軌道新周期的話,這是不可能的。
劉世錦認為,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中速穩定增長的新平臺。確切地說不是進入新周期而是進入新平臺,這個平臺上將來也會有一些周期性波動,是在一個大的“L”型底邊加小的“W”型的波動。
經濟增速難回8%-9%
目前,學界對于經濟是否進入新周期存在巨大爭議,主要在于經濟增速是否會出現大幅的回升空間,或者短期增速不再大跌。
大部分專家認為,盡管經濟增速可能短期穩定,但是再回到8%-9%的增速可能性很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日韓經濟高速轉向中速的周期,經濟增速回落了40%。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增長了10.6%,2016年是6.7%,回落的幅度也是40%左右。
因此,從經驗數據來判斷,似乎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到相對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平臺。基本特點就是,經濟增速會逐步趨于穩定,波動幅度比上半程明顯減小。經濟增長進入到相對穩定的區間,重心應該轉向提升經濟質量。
王一鳴認為,從2010年到2015年投資效率下降了40%,再搞負債推動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很難持續。未來需要在消費升級、培育新的產業、放開服務業、建設城市群和加快走出去等方面發力,盡快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蔡昉認為經濟增速不會重回兩位數高位。經濟增長需要勞動力、資本和勞動生產率等條件。目前,挖掘勞動力的源泉在農村。到2022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可能達到高收入國家的門檻(12600美元),這個收入水平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比重是12.8%,目前官方這個比重是28%,實際可能只有18%。按此看,未來幾年農業勞動力的比重還要降低五六個百分點,這就要求我們推進改革,比如戶籍制度改革等,解決經濟放慢的問題。
“我們每年新增的人力資本總量,已經是下降趨勢,而且下降很快。因此,必須在教育和培訓上有超常規發展,否則就不可能滿足未來對人力資本的需求。”蔡昉說。
新時代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下一步要確保經濟快速增長,核心在于改革。過去中國經濟進入多輪新周期,都是改革起了作用。目前,社會需要求最大的是養老、健康、旅游、教育等。所以,要加快推進供給端改革,滿足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
(原標題:學界激辯經濟“新周期”: 進入中速穩定增長的 “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