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分論壇上,在被問及美聯儲加息是否意味著長達十年的超常規貨幣政策周期已經結束時表示,在實施多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本輪政策周期已經接近尾聲,即貨幣政策不再像過去那樣寬松。
不過,周小川也指出,在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經濟復蘇步伐并不相同,因此各國的貨幣政策也不同步。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自2008年9月起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宣布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但考慮到全球經濟仍復蘇乏力,歐洲又發生了主權債務危機,其他國家也面臨挑戰,因此,我們采取了漸進的方式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回歸。現階段,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央行依然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大方向上,大家都意識到了貨幣政策所面臨的局限,是時候考慮如何以及何時退出量化寬松的問題了。
關于再通脹的問題,周小川表示,一些國家確實已經出現了再通脹,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上漲,但現在說全球范圍內存在再通脹為時尚早。當然,還是要對通脹保持警惕,因為貨幣政策制定與通脹水平密切相關。
周小川提到,在實施多年的量化寬松之后,許多國家都存在流動性過剩,雖然貨幣當局已開始收緊流動性,但這也將是個漸進的過程。現階段,我們應重點強調結構性改革和長期的戰略調整,不能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這個信號至關重要。周小川表示,事實上,財政政策對于結構性改革很重要,沒有財政政策,很難進行結構性改革。即便財政狀況不佳,也仍有必要運用財政政策。未來,會有更多國家轉向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鼓勵財政政策的使用,但由于不同國家政策空間存在差異,應根據自身國情決定政策選擇。
當被問及寬松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和非預期后果時,周小川回應稱,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寬松貨幣政策可能造成高通脹,或導致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和其他領域的資產泡沫。但這是政策權衡的結果,因為目前的政策重點是使經濟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復蘇,所以即使貨幣政策會造成這樣的后果,也不得不這么做。
近年來,各國央行都在強調貨幣政策不是萬靈藥,不能期待貨幣政策解決所有問題。周小川認為,每種政策都會有其相應的作用,因此應優化政策工具的選擇。從理性角度來講,現階段更應該把政策組合調整為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等其他政策。
他還提到,最近幾年,很多公眾作為投資者投資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或購買金融產品,因而會過分關注貨幣政策。結果放大了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非預期后果。但他認為,經過這個階段,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都會有更加理性的認識。
關于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周小川指出,近年來,中國在對外開放政策上做了一些儲備,但這些政策并不是針對匯率的。實踐表明,開放政策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是有益的。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金融部門開放,包括銀行、保險、投資銀行、證券公司和支付系統等領域。但在談判過程中,中國在擴大金融部門開放的同時,也關心中國投資者,特別是私人部門投資者能否在海外獲得公平待遇。
此外,周小川還指出,隨著貨幣支付的數字化,現鈔使用大幅下降。貨幣儲存在電子賬戶中,或者以數字貨幣形式流通,就可以真正實現負利率。只有這樣,在嚴重通縮和經濟衰退的極端情形下,負利率才是可行的,也優于“直升機撒錢”的政策選擇。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東方財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