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離岸人民幣匯率走勢
在岸人民幣匯率走勢
周三離岸人民幣迎來久違的大漲,周四早間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突破6.87關口,大漲近900點;離岸人民幣連破6.96、6.95、6.94、6.93、6.92、6.91、6.90、6.89、6.88、6.87十大關口。截止發稿,離岸人民幣報6.8894。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師周浩表示,離岸人民幣兌美元(CNH)歐洲時段暴漲,讓很多人揣測央行是否在離岸市場進行干預。事實上,從盤面上來看,似乎并未看到明顯的干預痕跡。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今天的CNH暴漲體現了“成本”與“預期”之間的微妙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漲28個基點,報6.9526,創2008年5月以來的逾八年半最低水平。交易員指出,中間價雖創出新低,但實際跌幅仍非常有限。在美元指數突破當前整固平臺之前,人民幣料將持穩。
交易員同時表示,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仍較為緊張。早盤離岸人民幣快速反彈,與在岸匯價出現超過100點的倒掛現象。這預計會抑制市場投機操作。
離岸人民幣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不同期限利率仍維持在高位。其中,隔夜HIBOR回落81個基點,至16.94767%。但一周期HIBOR繼續上漲52個基點,至15.05433%。此外,離岸人民幣隔夜掉期隱含利率三仍維持在15%上方。
2017年元旦小長假之前,央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推出針對個人購匯與資本匯出的管理舉措,并將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CFETS匯率指數構成進行了一些調整。
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根據目前人民幣匯率“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這些舉措仍符合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的政策目標,相關政策管理加強并非“一刀切”式的收緊;另一方面,盡管看空聲音并未消除,但201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走向仍取決于中國經濟基本面整體表現。
【延伸閱讀】
在度過一段難得的安穩日子后,美元指數刷新14年高點,再次刺激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敏感神經。1月4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調降至逾八年新低,并再度跌破6.95元關口。然而,4日人民幣市場匯率表現淡定,在岸即期匯率不改橫盤震蕩,離岸即期匯率更是上演逆襲,盤中大漲逾300基點,并再次與在岸匯率形成倒掛。
業內人士指出,在近期人民幣表現堅挺背后,除美元漲勢放緩給予“配合”之外,更傳遞了匯率維穩的信號。在年度購匯額度重置及傳統購匯旺季的當下,為管控匯率預期、避免恐慌性購匯,貨幣當局具備抵抗匯率貶值的充足動力。
匯率走勢成焦點
年尾年初,人民幣匯率走勢不可避免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從歷史數據來看,自2014年起,過去3年,每年1月和12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均出現了貶值,進一步看,每年四季度和次年一季度也大多出現了貶值。這背后的原因,既有趨勢性的,也有季節性的。
自2014年初創出6.04的匯改后高點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便轉入了持續至今的單邊下行趨勢。從月線上看,過去3年里,有23個月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占比超過六成,這意味著每個月度大概率都是貶值的。除了這一趨勢性因素外,年尾年初人民幣對美元易出現貶值的原因還在于,年初個人購匯額度重置,家庭部門購匯需求可能迎來集中釋放,與此同時,隨著春節出境游的興起,年初購匯需求也呈現季節性增多的態勢。有市場人士指出,鑒于年初匯率貶值壓力相對較大,一部分資金就選擇提前購匯,從而導致年初貶值壓力前置,令年底也成為人民幣貶值的易發期。
具體到今年,年初人民幣匯率走勢格外引人關注。其一,2016年初,人民幣對美元曾上演跳崖式急貶,充分顯示了年初購匯需求的爆發力,如今又到年初,難免讓人引發聯想;其二,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呈現加速貶值,全年在岸人民幣即期匯率貶值超過7%,創下有數據紀錄以來的年度貶值幅度新高,尤其是2016年四季度,人民幣貶值速率很快,3個月就貶值了逾4%,難免讓人對后續匯價走勢產生擔憂;其三,美元正處于過去十余年里最強勢的一個階段,自2016年11月以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權重貨幣強弱的美元指數已升至2002年以來高位,近期仍不時創出新高,異常強勢的美元,令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貨幣蒙受較大的貶值壓力;其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逼近7元,處在一個比較關鍵的心理位置上。
市場人士指出,自2016年四季度起,人民幣兌美元會否很快跌破7元就成為熱門話題,跨年后,隨著個人購匯額度重置,這一話題的熱度顯然有增無減。
新年伊始很堅挺
新年伊始,美元再度發威。1月2日,美元指數漲0.51%,實現“開門紅”;3日,受新出爐的美國ISM制造業指數、營建支出數據及MARKIT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均表現靚麗的推動,美元指數繼續上漲,盤中一度觸及103.82,再次創出2002年12月底以來的新高。在此背景下,2017年頭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接連下調。3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降128基點;4日,續降28基點,設于6.9526,跌破6.95元,并創出2008年5月以來最低。
美元創新高、中間價創新低,無疑刺激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敏感神經。然而,最近人民幣市場匯率表現很是堅挺。3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僅下跌62基點,幅度小于中間價;香港市場離岸人民幣還上漲152基點。4日,在岸人民幣平穩開盤,日內窄幅震蕩為主,午后出現拉升,16:30收盤價報6.9485元,漲72基點。離岸匯價方面,4日香港CNH匯率早間一度走軟,最低跌至6.9694元,但隨即出現一波拉升,自此轉入升勢,截至北京時間4日16:30,CNH匯價報6.9230,較前收盤價大漲360基點,最高漲至6.9204,較日內低點反彈近500基點。另值得一提的是,在離岸匯價連續兩日大漲后,CNH匯價與在岸CNY匯價已形成倒掛。
據市場人士分析,最近人民幣對美元表現平穩,一方面,得益于美元指數升至14年高位后漲勢放緩,人民幣由此獲得喘息的機會。不難發現,盡管美元指數于3日盤中創下14年新高,但當日漲幅并不大。自上月16日以來,美元指數總體呈現高位盤整之勢,階段漲幅相當有限。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幾乎走平,外匯市場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安穩日子。而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幣匯率可能還獲得了政策層面的托底。2016年11月底以來,大行穩定釋放美元流動性,給予人民幣匯率有力支持;此外,近兩日CNH匯價連續大幅走高,也可能受到外匯干預的影響。該市場人士指出,近期人民幣表現堅挺,展現了相關部門維穩匯率的決心和意志。
業內人士指出,受趨勢性和季節性因素影響,年初人民幣貶值壓力相對較大,加上匯價接近關鍵心理位置,倘若人民幣快速跌破7元關口,可能產生“匯率快速貶值—貶值預期加重—資本加速外流——匯率快速貶值”的負反饋,有可能再度釀成類似2016年初的恐慌性貶值。因此,現階段貨幣當局具備抵抗匯率貶值的充足動力。
事實上,除在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之外,過去數月,外匯管制也在明顯加強,除針對企業大額購匯實施更加嚴格的管理之外,近日央行還發布了《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針對個人購匯行為的監管亦明顯趨嚴。業內人士表示,外匯管制增加了外匯買賣的交易和摩擦成本,意在減緩資本外流壓力,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匯率穩定。
業內人士并表示,鑒于上年底匯率貶值壓力提前有所釋放,監管層市場干預與行政干預并舉,近階段托底匯率、防堵資本外流的態度堅決,倘若美元走勢“配合”的話,人民幣打破年初貶值常規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貶值壓力可控
但應當看到,導致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階段性貶值的內外部因素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壓力還難言消退。
機構研報認為,美元走強是中期趨勢,短期漲勢可能會放緩,但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美元這一輪升值,趨勢性力量在于美國經濟復蘇,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但在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之后,美元上演史上最為凌厲的一波上漲,則是因為市場猜測美國經濟政策組合可能會發生轉變所致。投資者押注大筆資金,賭特朗普會減稅,并實施激進財政刺激,而這可能會讓美聯儲更快加息以抑制通脹。雖然這一猜測能否成為現實有待觀察,市場對預期的交易可能已有些過度,邊際上對美元的推動可能減弱,但在猜測被證偽前,美元強勢格局很難逆轉。
從國內來看,人民幣匯率重估與國內經濟增長降速、資產回報率下降、前期貨幣擴張過快等因素有關,近期經濟增長形勢有所改善,但“L”型底部徘徊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實體經濟復蘇的道路還很漫長,資產回報率依然有限,金融去杠桿才剛剛開始,局部風險還在暴露,支持人民幣匯率企穩的內在因素還有待積蓄和鞏固。
有鑒于此,可能很難期望階段性的維穩能夠徹底消除匯率貶值壓力。事實上,從NDF隱含的匯率貶值預期來看,近期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并沒有因為匯率暫時走穩而消減,反而升至接近2016年初的高位。
有市場人士指出,盡管中間價新定價機制加上外匯市場干預,再配合外匯管制,可有效緩解了市場對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擔憂,但匯率維穩恐怕是場持久戰。而與此同時,圍繞保匯率還是保外儲、穩匯率還是穩利率的討論可能還將持續。未來,人民幣有效企穩仍有賴于經濟基本面重新展現可持續的良性增長。
(來源:中國證券報)
(本文轉自:天天基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