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重拳打擊股市頑疾 凸顯監管層依法治市決心
作者:安寧 來源:證券日報
嚴打內幕交易、嚴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炒作、重罰造假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近段時間,監管層一系列的監管措施直擊資本市場的“頑疾”,但這些政策措施逐漸開始見效的同時,市場中也發出了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措施過嚴會打擊市場的情緒等。對此,筆者認為,一項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市場中有不同的聲音很正常,不同的聲音可以促使制度更加規范和完善,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讓這種善意的聲音變了質。
縱觀中國證監會最近兩個月來的諸多監管舉措,無不打在市場中存在已久的“頑疾”上。
具體來看,嚴打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加大內幕交易及市場操縱的成本,遏制違法行為的蔓延,使得市場功能正常發揮;抑制重組上市殼資源炒作,加大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監管力度,打擊殼資源的賭博性炒作,同時取消了配套融資,對股東股票鎖定期也做了更長的時間鎖定,有效地提高了并購重組的質量;重罰造假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對IPO造假、質量不佳的企業保持高壓態勢,加大對中介機構的問責,有助于加大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增強投資者信心。
一系列監管重拳背后,凸顯出的是監管層依法治市的堅決態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股票市場改革和法治化建設,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強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這一根本方向,不能動搖。同時,其在初次公開露面時也提出:“新主席的首要任務就是監管,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只有監管才能保證改革的措施順利實施。”
在“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監管思路下,證監會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引導資本市場各項業務更加規范發展,降低風險,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華林證券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近期管理層對于市場的嚴管意在夯實未來5年至10年牛市的治理結構,通過建立穩定健康的市場治理結構和基礎設施,才能確保證券市場供給側改革的成功。
雖然從嚴監管短期可能會令一些投資者和機構不太適應,因為有些政策可能打到了他們的痛點上。但筆者認為,“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將會是資本市場未來很長時間的監管思路,那些不適應的、身上還有一些病癥的投資者和機構要盡快治好自己身上的病,才能重新融入市場中來。
此外,筆者認為,監管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市場更好的發展,因此,在監管新常態下,監管切忌“一刀切”,要尊重市場規律,精準發力,用好監管手段,提升監管的針對性。